第二届“泉城情 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圆满闭幕
鲁网9月30日讯 9月28日晚,第二届“泉城情 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闭幕式,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本届艺术周由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由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及山东师范大学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武洪昌,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许士国,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高志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高平,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著名作曲家姜万通,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长王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詹艺虹等领导与专家出席活动。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窦青教授主持闭幕式,她表示第二届“泉城情 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以钢琴艺术为核心载体,纪念中国钢琴音乐诞生110周年,借悠扬琴声传递中华民族对和平的追求与热爱,同时助力黄河文化弘扬及中国钢琴艺术创新发展。第二届艺术周在成功延续首届“中国钢琴作品展演”“讲演音乐会”“学术讲座”等经典环节的基础上,新增设了“论文宣讲”环节,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学术内涵。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师生积极参与论文研讨,围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教学、话语体系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有效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与此同时,作曲家、演奏家等专业人士也以匿名初审、匿名终评的公平评审机制,为中国钢琴作品展演环节提供了专业、严谨的学术支持。活动充分践行中心“文化为底色、创作为基础、教学为纽带、理论为指导、展演为途径、推广为媒介”的体系性发展理念。

随后,省音协驻会副主席武洪昌致辞表示第二届“泉城情 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活动扎根山东、面向全国,以“以琴为媒传黄河文化,以艺聚力唱泉城之声”为使命,实现专业与文化情怀融合,让钢琴与齐鲁文化共鸣。艺术生命力在传承创新、扎根服务人民,此艺术周是践行这一理念的载体,为爱好者搭平台,为山东音乐事业注活力。未来协会将携手省内高校,深耕“黄河”“泉城”文化,推动钢琴艺术与山东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让优秀作品走向全国,彰显山东文化自信。

闭幕式的颁奖与展演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窦青主任首先宣布了中国钢琴作品展演高校本科组的获奖名单。随后,高平、王健、詹艺虹三位教授为获奖选手颁奖
。


颁奖礼成,随之而来的便是精彩的展演环节。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俊熙率先登台,以精湛技艺深情演绎了吕勃言的《幻想曲九儿》,赢得满堂喝彩。

紧接着,上海音乐学院的张玉炎作为特邀嘉宾登场,献上一曲自己改编的作品《卖杂货》。她的演奏别具一格,突破了传统模式,让民间音乐在琴键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武洪昌副主席、姜万通和孙建滨两位教授为中国钢琴作品展演高校研究生组获奖选手颁奖。



舞台的华彩续章由研究生组的展演者们倾情呈现:山东艺术学院的郑圣奏响但昭义的《思恋》,首都师范大学的綦栋带来张朝的《雪初晴》,首都师范大学的吕奕斐则演绎了储望华的音乐会练习曲《风雨同舟》。琴音落定,现场随即爆发出如潮的掌声,这是对各位选手精湛技艺与音乐表现力的最高赞誉。



闭幕式最大的惊喜,当属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姜万通教授特别创作的钢琴独奏《齐鲁双调叙事曲》的首演。这部作品的演绎由旅美钢琴家、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唐宋元副教授担任。作曲家姜万通教授在现场介绍道,《齐鲁双调叙事曲》的创作灵感源于中国传统诗歌的“上下阕”结构。乐曲在创作中匠心独运地融入了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山东民歌作为核心音乐元素:其一源自悠扬深情的《沂蒙山小调》,其二则取材于活泼欢快的《包楞调》。这首作品是齐鲁地域文化与西方钢琴艺术的一次深度融合。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印记,为本届艺术周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闭幕之际,主办方代表向所有支持活动的力量表达谢意:感谢远道而来的嘉宾、辛勤付出的艺术家,感谢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山东师范大学及音乐学院的全方位支持,感谢《音乐周报》等媒体的宣传助力,更感谢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默默奉献。
最后,窦青主任宣布艺术周圆满结束,这场以钢琴为载体、以黄河为灵魂的音乐盛会落下帷幕。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之路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相聚,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钢琴音乐的美好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