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的破局之路

2025-09-18 10:14:30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在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医养中心,几位老人正通过康复器械进行腿部训练。这家医养结合机构配备了价值80万元的专业康复设备,老人闲暇时喜欢到这里“练练”。

  然而,前几年小路口医养中心还曾因设备采购资金不足、贷款缺乏抵押物而犯愁。2023年,山东推出的“养老保障贷”以床位收费权质押为核心,梁山农商银行仅用两周就完成300万元授信审批,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这也成为山东探索养老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山东省60岁以上人口达23.62%,成为全国老年人口占比较高的省份。面对老龄化加速的挑战,近年来山东将养老金融纳入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战略,通过政策引领、金融创新与生态重构,走出了一条金融助力破解老龄化难题的特色路径。

  政策破冰:破解养老产业的“融资死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山东迅速构建“政策工具箱+制度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首次将金融支持写入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开发适配产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金融赋能养老”的发展路径,细化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等23项措施。

  2024年省级财政安排1116亿元社保预算,重点支持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养老院建设。今年,山东省级社保与卫生支出预算达1116.39亿元,重点支持养老金上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及适老化改造等,将培育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00家,新增智慧养老院30家、家庭养老床位1万张、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同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职工医保、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提高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推进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

  泰安银行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2025年,山东省养老金调整方案在普惠性基础上,进一步向高龄、企业退休人员倾斜,形成了“定额+挂钩+倾斜”的差异化调整机制。继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20元,2025年将再次提高,进一步缩小城乡养老待遇差距。山东将企业年金试点范围从7市扩至全省,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大龄失业人员参保职工养老保险时,由失业保险基金代缴最低缴费标准部分,减轻个人负担。此外,青岛作为个人养老金试点城市,目前全市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超过206万,个人养老金缴存金额大幅度增加,增速达到35%。

  民办养老机构因资产轻、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长期面临融资困境。2024年,山东投融资担保集团推出专项产品“鲁担养老服务贷”,通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联动,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低费率担保支持。截至2025年1月,该体系已累计为全省20余家星级养老机构提供担保贷款9899万元,平均担保费率仅0.26%,显著低于市场水平。莘县精达老年服务中心通过该产品快速获得500万元贷款,用于设施升级与老年大学建设,床位增至270张,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金融创新:从“单一产品”到“生态重构”

  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让养老金融从“输血”转向“造血”。“前期我们投入上千万元建设失智照料区,但因缺乏抵押物,融资曾一度陷入僵局。”在菏泽郓城县唐塔老年公寓,总经理张永红说。山东省农信联社推出全国首个以床位收费权质押的信贷产品,银行通过监管账户实时监控资金流,最终为唐塔公寓授信1000万元。“现在每月床位费收入稳定在数十万元,贷款风险完全可控。”郓城农商银行副行长王双庆说。

  从单纯的养老信贷产品到全方位、全链条的养老服务生态建设,金融机构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恒丰银行就推出的“月恒·岁享”服务体系,覆盖了200余万老年客户。享受该服务的老人既可以参加“银发课堂”学习上网,又能通过“恒享福卡”购买年化收益较高的专属理财。建行山东省分行则探索出贷款支持、并购赋能、信托创新等多项养老金融典型模式。该行通过盘活济南济钢旧厂区,改造成“CCB建融家园·鲍山康养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助餐服务、银发课堂等养老服务,2000余名老人不仅能享用10元营养午餐,还能参与银发课堂的太极拳课程。

  聚焦护老“堵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联动医保等部门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引导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济宁市兖州区依托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了“7+8+N”服务网格。该区颜店镇中心卫生院是当地首家主要服务农村群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机构,该院“长护险”医保工作站运营3个多月来,共入住18位失能老人,为当地15位居家失能老人开展上门服务。

  针对老年人风险特征,山东保险机构聚焦风险保障闭环。中国人寿山东分公司构建了“基础普惠+专属定制”的产品矩阵,精准化解养老风险。作为全国首个省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项目,“银龄安康”自2008年实施以来累计参保1.04亿人次,提供3.1万亿元风险保障,覆盖公交、居家、公共场所等常见意外场景,赔付金额超23亿元。针对养老金替代率不足问题,中国人寿推出采用“保证收益+浮动收益”设计的“岁岁金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社区实践:让金融温度渗透“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动“金融+养老社区”模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以金融服务衔接上下游养老与健康服务,打造支付有保险、照护有社区、看病有医院的医康养一体化生态圈。

  在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花园社区,72岁的独居老人陈大爷家中安装了中国太保寿险“百岁居”智能监测设备。2024年3月,设备监测到陈大爷长时间未活动,自动触发预警,社区医生10分钟内赶到,及时救治了突发心梗的老人。“这套系统包含38项安全监测,子女通过手机就能查看父母状况。”中国太保寿险工作人员介绍,该方案已为2.3万户家庭提供智慧居家服务。

  邹平市老年大学齐鲁银行分校揭牌。

  金融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养老形态。青岛某养老服务机构推出“时间银行”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滨州邹平市民政部门整合全市养老服务资源,联合齐鲁银行滨州邹平支行,依托积分养老信息管理平台组建为老服务联盟,推出“积分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在餐饮、就医、坐车、购物等领域提供多方优惠;济宁市任城区老年护养院总投资6.6亿元,政府仅出资1000万元,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吸引社会资本,建成后提供800张护理床位。

  养老金融是资金支持,更是生态构建。通过政策引导、机构创新与社区落地,金融工具正从“输血”转向“造血”,助力老年人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到“品质型享老”的转变。未来,随着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完善与科技应用的深化,山东将为老龄化社会探索更多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责任编辑: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