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追光者”拒绝与社会脱节

2025-09-24 15:43:07 来源:半月谈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白天旅游晚上剪视频、今天走秀明天拍短剧,从大模型到无人机,从数字旗袍到非遗元宇宙……“银发新人”大胆跨界,用热爱开启人生的下半场。兴趣爱好不分年龄,越来越多的60后、70后“银发”和00后“黑发”也能玩到一起,分享彼此经历,加深相互理解,一同奏响跨越时光的交响曲。

  退而不休,争当“弄潮儿”

  “我退休这3年几乎‘没着家’,去了几十个国家旅游。”63岁的吴少康(化名)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学会了使用手机云台、无人机、剪辑软件等,最近开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帮助生成视频文案。

  在外旅游的时候,吴少康基本保持一天一条视频的发布节奏,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说他越来越像个专业的“自媒体人”。虽然他粉丝量并不多,但每当看到亲友们点赞时,就觉得特有成就感。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吴少康还认识了不少擅长无人机的爱好者。尽管年纪不同,但是兴趣相投,有时他们会互相推荐适合无人机拍摄的场景地址、交流无人机型号的优缺点等。

  6月24日,一名老人在浙江杭州滨江举办银龄电竞大赛中获胜

  同样是63岁的卢小洁,在队友眼里就是一个闲不住的“时髦精”。第一次见面时,她身着蓝色衬衫,搭配了一对渐变的三色耳环,语速飞快、走路带风。“我总是在想,还能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卢小洁说,比如穿旗袍走秀,我就会想旗袍是不是还可以拥抱元宇宙,于是就有了数字旗袍亮相长三角旗袍创新设计大赛,吸睛十足。

  有了这一次让“老字号”成为“新时尚”的尝试后,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卢小洁带着几位奶奶们,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古镇上演了“非遗元宇宙”的节目:非遗剪纸藏在头饰里,“会呼吸”的松江土布和手工扎染非遗旗袍,伴随着3D光影,摇曳生辉。而不远处,大量年轻人聚集在二次元展区,不时与这边的银发奶奶们合影。

  “原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以这么潮!”当时观众里的一句评价,让卢小洁激动不已,也让她更坚定自己的时尚创新之路。

  战胜病魔,“老妖”又来了

  1958年出生的闫春鸣,10年前从湖北来到上海,会跳芭蕾、拉手风琴、主持演讲的他,时常被邀请参加一些表演,今年还第一次尝试了去横店拍短剧。

  “一共拍了3天,演女主的丈夫,是一个受气包,还被反派抽耳光……”讲起自己的短剧初体验,闫春鸣滔滔不绝。因为他背词快、发音准,有一场2至3分钟的戏,一次就过,被导演夸奖拍摄状态好。有时为了几句词要等一天,甚至到午夜12点还没轮到他拍,但既然参加了就要认真完成。

  闫春鸣很感谢家人尤其是子女的理解和支持。当他出门参加表演、拍剧时,家人们从不拦着,说得最多的是“加油,不要太辛苦,注意身体”。

  在他看来,人不能因为老了就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很多时候应该放下身段,和年轻人多交流多学习。同时,年轻人也需要改一改“老观念”,比如说老年人退休了就应该在家做饭、带孩子,出门活动有时还被指指点点为“吃饱了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自由、自信。

  77岁的朱维克,身姿挺拔如松,任谁从外表都看不出这位云淡风轻的奶奶,在过去20年经历了尿毒症长期透析和肾移植、髋关节等手术。其间,她的老伴又先后身患不同的癌症。面对病痛、手术、反复放化疗,老两口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互相鼓励,坚持与病魔抗争。直到有一天,在小区散步的她被卢小洁偶遇,邀请进了“时尚奶奶团”,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走秀。

  “昔日的老朋友们在聊天群里看到我走秀的照片,简直炸开了锅,因为很多人以为我可能已经不在了。后来,只要看到我发新的动态,就会说‘老妖’又来了。”朱维克眼中噙着泪、脸上挂着笑地说,她很喜欢“老妖”这个称呼。

  夕阳携手朝阳共赴暖阳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汪文卿表示,近些年的退休老人,与传统印象中社区里的老年人非常不一样。生活半径变得很大,他们不再只是围着社区周边,很多老年人要么在旅游要么在打卡,有时候上海最新的网红打卡点都是爷爷奶奶们先发现的。而且,生活排得满满当当,唱歌跳舞、学习技能、结伴旅游……

  “面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有针对性地扩展服务内容。”汪文卿说,比如引入第三方组织的专业力量,有非遗手工、民族舞蹈、本地沪剧等,这些课程活动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此外,不少老人提出想学习使用AI软件,街道马上予以回应,开设了相关课程。一些老年人反馈,“学会之后感觉跟小孙子的共同语言都多了”。

  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古镇,多位“60后”和“70后”进行的非遗旗袍走秀

  上海松江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蒋秋艳介绍,其开设的“乡村咖啡屋”里特色产品是“奶奶咖啡”,老人们的拉花一点不逊于年轻人;秋季“村晚”上,老人们自编自演各种节目,和孩童、年轻人一起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氛围热烈。此外,长者照护之家和叶榭学校共同开设“微孝课程”和“二助一”,2名学生结对一名老人,定期在一起手工制作或农耕农作,孩子们把最新的知识教给老人,老人把过去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形成代际互动。

  “现代的老年人不应该被打上各种‘与社会脱节、与科技无缘’的标签。”“我虽没有跳过广场舞,但聚光灯下的璀璨从未缺席。”“我的过去不代表我的未来,一起为身边的‘银发追光者’喝彩”……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这些留言,既是银发老人的心声诉求,也满含他们继续追逐时代的期许——以步履丈量山河,用指尖触碰未来,让夕阳与朝阳交辉,共筑老少咸宜新文明。(半月谈记者:龚雯 王默玲

责任编辑:福星